姓名 |
张家泉 |
性别 |
男 |

|
学历 |
研究生 |
职称 |
教授 |
学位 |
博士 |
电子邮箱 |
zhangjiaquan@hbpu.edu.cn |
个人简介
张家泉,1980年生,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东楚学者(培育),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CSC资助)开展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研究。兼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湖北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登记评审专家库专家、“科创中国”湖北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服务团专家、黄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组成员,是Springer Nature杂志Aerosol Science & Engineering副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科学多个国内外期刊特邀审稿专家。
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围绕武汉城市圈,特别是鄂东南矿区生态环境改善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省级项目20余项,已发表国内外期刊学术论文120篇,其中中文核心、SCI/EI检索论文9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参编中英文学术著作 2部。
为环境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骨干成员、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是湖北省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员,出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水污染控制工程数字课程》(副主编),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项,指导学生先后获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013年、2013年、2016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和三等奖(2017年),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大学生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13年、2015年(3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2016年、2018年、2019年)、省级(2014年)),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讲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学
研究方向
矿区污染物环境行为与资源化
奖励与荣誉
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6年)、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中国气溶胶技术创新奖”(2017年)、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湖北省环保科技成果三等奖”(2021年)、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2016年)、黄石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7年、2020年)、校级优秀管理工作者(2016年)和校级优秀班主任(2012年、2018年))等荣誉。
项目课题
1.教研项目
[1]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7447) , 主持
2.科研项目
[1]国家级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大冶市及周边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及防治修复对策研究,湖北省环保科研项目(2018HB08),2019/01~2020/12(联合负责人)
[2]工业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控制,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201729), 2017/01~2020/12(负责)
[3]武汉城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0212602)子课题,2017/07~2020/12(负责)
[4]“城-郊-乡”样带土壤黑碳空间变异特征及来源解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03117) , 2017/01~2019/12(主研)
[5]大冶矿区重金属污染废弃地能源植物修复关键技术及示范, 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2016ACA176) , 2017/01~2019/12(主研)
[6]我国PM2.5主要排放源谱的编研,科技部重大科技基础性研究项目(2013FY112700),2013/05~2018/05(主研)
[7] 基于污染湖泊底泥利用的人工湿地及其能源植物应用研究报告,湖北省水利重点科研课题(HBSLKY201725),2017/01~2018/12(负责)
[8] 黄石矿山复垦生态恢复系统研究,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对外科技合作类)(2014BHE0030),2014/07~2016/06(主研)
[9] 大冶湖含重金属底泥快速固化筑堤技术研究,湖北省水利重点科研课题(HBSLKY201407),2014/01~2016/12(负责)
[10] 工矿城市转型期大气PM10/PM2.5中有机污染物季节性变化及来源解析-以黄石市为例,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CFC099),2014/01~2016/12(负责)
学术成果
1.发表论文
[1] Liu S, Zhan C L, Zhang J Q*, Liu H X, Xiao Y L, Zhang L, Guo J L, Liu X L, Xing X L, Cao J J.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railway stations dust of the mega traffic hub city, central China: Human health risk and relationship with black carbon.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0, 205, 111155.
[2] Liu J, Zhang J Q*, Zhan C L, Liu H X, Zhang L, Hu T P, Xing X L, Qu C K.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Urban Street Dust of Huanggang, Central China: Status, Sources and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9, 19, (2), 221-233.
[3] Hu T P, Zhang J Q*, Xing X L, Zhan C L, Zhang L, Liu H X, Liu T, Zheng J R, Yao R Z, Cao J J. Seasonal variation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atmospheric PM2.5-bou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 classic agglomeration industrial city, central China. Air Quality Atmosphere and Health 2018, 11, (6), 683-694.
[4] Hu T P, J Q Zhang*, C Ye, L Zhang, X L Xing*, Y Zhang, Y K Wang, W Sun, S H Qi, Q F Zhang. Status, source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soil from the water - level- fluctuatio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2017, 172(1):20-28 (SCI)
[5] 张家泉*, 胡天鹏, 邢新丽, 郑煌, 张丽, 占长林, 刘红霞, 肖文胜, 祁士华. 大冶湖表层沉积物-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 2017, 38(1):170-179 (EI)
[6] 张家泉, 田倩, 许大毛, 占长林*, 刘婷, 姚瑞珍, 刘先利, 肖文胜. 大冶湖表层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 2017, 38(6):2355-2363 (EI)
[7] Zhang J Q*, C L Zhan, H X Liu, T Liu, R Z Yao, T P Hu, W S Xiao, X L Xing, H M Xu, J J Cao*.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ron and black carbon within street dust from a steel industrial city, Central China.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2016, 16(10): 2452–2461(SCI)
[8] Zhang J Q, C K Qu, S H Qi, J J Cao*, C L Zhan, X L Xing, Y L Xiao, J R Zheng, W S Xiao.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tmospheric dustfall from the industrial corridor in Hubei Province, Central China.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15, 37(5):891-903 (SCI)
[9] 张家泉, 李秀, 张全发*, 李琼, 肖文胜, 王永奎, 张建春, 盖希光. 大冶湖滨岸带重金属水-土迁移特征与风险评价. 环境科学, 2015, 36(1):194-201
[10] 刘浩, 张家泉*, 张勇, 占长林, 郑敬茹, 姚瑞珍, 肖文胜, 曹军骥. 黄石市夏季昼间大气PM10与PM2.5中有机碳、元素碳污染特征.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1):36-42.
2.授权专利
[1]肖文胜、范方禄、陶敏、马敏、殷斌、张家泉、刘婷、白翠萍、吕继良. 一种利用含重金属湖泊底泥制备硅酸盐水泥的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201310035722.6
[2]肖文胜、王振、李振华、张家泉、刘婷、吕继良. 低温条件下实现持久稳定亚硝酸盐氮积累的方法及装置,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201310347376.5
[3]陶敏、吕继良、刘浩、廖泽远、张丽莉、肖文胜、张家泉. 一种强化人工湿地脱氮的湿生植物纤维填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201811054308.9
[4]张家泉, 陆一帆, 徐槐霞, 席晓玉, 陈君, 李晓凯, 林永超, 刘先利. 一种便捷式透明度测定装置,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 ZL 201720913658.0
[5]张家泉, 陆一帆, 徐槐霞, 席晓玉, 李晓凯, 林永超, 刘先利. 一种便捷式地下/地表水不同深度水体取样装置,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 ZL 201720806221.7
[6]张家泉, 陆一帆, 徐槐霞, 席晓玉, 李晓凯, 林永超, 刘先利. 一种原状土壤取样器, 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 ZL 201721402276.8
人才培养
1.本科生培养
[1]担任2011级环境工程1班、2班班主任(2011年-2014年),2016级环境工程(专升本)班主任;
[2]参与指导环境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2012年获得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团队成员中1人获“2012年度黄石市十佳义务城市美容师”称号(刘浩,2010级);
[3]获2013年省级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刘浩 等,2010级),2015年省级挑战杯竞赛三等奖2项(李秀 等,2011级;张勇 等,2011级),2015年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许大毛 等,2012级);
[4]学生李秀(2011级)获2014年度黄石市优秀学生;
[5]学生张勇(2011级)、明林林(2010级)、汪秋成(2013级)、刘英(2015级)等获大学生国家奖学金;
[6]湖北理工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李秀,2011级;邓志群,2012级);
[7]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许大毛,2012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宋佳,2015级、张构,2017级、张慧迪,2017级);
[8]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张勇,2011级)和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许大毛,2012级);
[9]湖北理工学院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童勇勇、张黎、明林林、刘浩、张勇、许大毛、钟萍、肖宇伦、张学帅、徐俊、黄飞燕、汪昂绿);
[10]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童勇勇、张黎、许大毛);
[11]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环境化学化工分委会学生报告二等奖(刘英,2015级);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学生报告三等奖(徐俊,2015级)
[12]指导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5项。
2.研究生培养
2013届:殷斌(武汉理工大学)
2014届:马敏(武汉理工大学)
2015届:胡倩(武汉理工大学)
2016届:艾新成(武汉理工大学)
2017届:葛磊(武汉纺织大学)
2018届:胡天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20届:田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020届:钟萍(武汉科技大学,获中国颗粒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墙报奖、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学生报告三等奖)
2021届:张喜皓(武汉科技大学)、刘威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湖北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学生报告二等奖)